当前位置: 压力容器 >> 压力容器市场 >> 世纪明德论坛91岁布衣院士黄克智健康加勤
参加全国基础教育交流会.11.04
汇报我的九十年
我叫黄克智是清华大学教师,我在清华工作已七十年,两个月前刚满91岁,也是两个月前刚办了正式离休手续。我是超高龄老年。今天来参会的都是全国选拔出来的教育界领导、专家和中学校长,是培养年青人的领路人,我理解中学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国家的兴旺终究要落在年青人身上。而培养年青人的成长这付重担又落在你们身上。所以我敬佩你们,也羡慕你们。
今天大会主持人一定要我来和大家见见面。来谈谈我的一生。这个邀请对我来说既是荣幸也是责任,所以我就来了。我要向大家汇报的是我的九十年的一生,是艰辛努力的一生,也算是较为成功的一生。
我祖籍福建,生在南昌,父亲是一个邮局职员,兄弟姐妹9个,我是老五,家境并不富裕,诺大一个家庭的开支全靠父亲的工资,时常入不敷出,经济拮据可想而知,父母都不是教育家,但他们竭尽全力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我家9个兄弟姐妹,有7个大学生。每年春秋两季父母为孩子们筹措学费,东借西凑的情形深深地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立志要努力读书将来可以报答父母。所以我从5岁开始进学校读书,直到20岁大学毕业,成绩始终位居全班第一。小学时学校规定考试前三名可以免收学杂费,父母就把这些学费奖励给我们,我用这些钱买一些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算术,当时叫做算术四则,我就用这些奖,来买例如算术难题详解等书,实际上是求解二元或者三元代数方程。这些题目往往是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那时候由于我还没学过代数,这些题目解起来很费脑子,但我却乐在其中。
贫寒的家境使我从小养成了不浪费时间,不浪费金钱的习惯。小时候我们孩子一年四季也没有零花钱,只有到过新年时,才能从长辈那里拿到一些压岁钱,这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大家都拿了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去买糖果,买自己心爱的小物件,而我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我都用这些钱来买书,买一些数学的提高书和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启蒙书,而这些书都是我平时向往而不可及的。
我对于数学的热爱,不仅仅局限在幼年时期,我把这个兴趣延伸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工作后,对数学的痴迷,也为我今后从事力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最疯狂的年代。整个中学阶段,我是在边逃难边上学的过程中度过的。我的中学换过4个城市,我的大学(中正大学)也换过4个城市,几乎跑遍了整个江西。我清晰地记得年我12岁,在吉安初中上学,日本飞机来轰炸。我在教室里做算术难题,日本飞机在头上飞过,我们还在下面上课,甚至于在防空洞里我也还在看书。有一次日寇飞机的轰炸,第一次警报响了,我纹丝不动,第二次警报响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还舍不得离开,当日寇飞机隆隆声由远逼近而来,我才拿起书拔腿就跑,当我刚跨进防空洞就听见一声巨响,飞机过后大家出来发现整个学校已一片瓦砾,炸为平地。日本鬼子的凶残,对祖国的蹂躏,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报答父母,我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要为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也使我在战乱的环境里增添发奋读书的动力。
我的父母虽然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但他们自己受文化限制不能亲自辅导,所以孩子们的学习进展都要考学校老师和本人的努力。
我的中学时代换过四个城市四个学校。有的临时学校在祠堂或庙堂里。一百多个学生睡地上打通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每个学生晚上点一盏小油灯自习,我们的学习劲头丝毫不减。我认为如果能碰到一位好的中学老师,将影响我们一生,因为中学阶段是对一个孩子成长,启程的一个很关键的阶段。我就很幸运在高中时碰到一位叫张森云的老师,他是北京大学早年数学物理专业毕业,他的启发性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与热情,让我终身难忘,他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鼓励我向上求,向远看的求知欲。受他的影响我养成了一个永远高攀的自学习惯,在高中期间我在数理方面每一门主课,包括数学的三角学,代数学,解析几何,物理学等,我都自己找至少一本最好的经典书来精读,我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的这种主动学习方法。这个习惯贯穿我的一生,包括大学时期和参加工作以后。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我就要求不断创新。
高中毕业,我就立志要报考清华大学(当时的西南联大)。但由于我年龄较小还不满16岁,父母不放心我一个人在这样一个动乱年代从江西到云南去念书,更何况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就这样我以江西省全省统考数学满分(分)和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在江西的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抗战胜利那年,中正大学的校址迁回南昌的望城岗,也就是邓小平在那里下放三年的地方。邓小平走出了一条小平小道,前几天我出差南昌还专门去参观一次,已是70年前的往事,回忆起来很受感动)。
年,我在北洋大学当助教时在报上看到刚从国外回来的张维老师夫妇在清华招考研究生,我就义无反顾的赶往北京投考清华,同时我又以结构力学分满分成绩.被张维先生录取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由于我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满足我的心愿,考进了清华。我本人也深深地体会到“有志者,事竟成”的格言。
七十年来,清华培养了我,重用了我,我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恩于我的老师们.:张维老师是我的导师,他不仅在学术上把我领进薄壳理论的领域,从它的源头,到最新的学派,最新的方法,引我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更主要的我从他那里学到的”高贵的师德”。他教育我们,作为老师要如何对待学生,不但要热心培养而且当学生具备条件时,要创造各种机会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学术界去锻炼。从他那里我懂得了什麽叫传承,什麽是个人,什麽是集体。要把学生的成就看作自己开的花结的果。从初到清华大学跟随张先生以来至今已过去整整七十年,我们清华的固体力学团队学术带头人,已进入第4第5代.。但我们固体力学这个团队始终牢记老一辈的教诲,保持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我们牢记“清华固体是一个家,老师热心培养学生,学生永远感恩老师”这是我们的”家训”这也是张维老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我感谢钱伟长老师,在我当张维先生研究生的期间,钱先生也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在研究生期间第一篇学术论文(薄壳的一般基本理论英文版)就是经钱先生审阅后并主动把我的文章推荐到当时中科院最高学术刊物(科学记录)上发表的.。年我研究生毕业.,当时正是建国之初.轰轰烈烈大搞经济建设时期.。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要建设56个大型项目,急需人才。我自己知道我并不适合搞工业,我的兴趣主要在研究领域,但是在那种热火朝天的形势下,我毅然报名,要去大东北而且三个志愿都填大型企业.。是钱伟长老师主动把我留下来,留在清华,从此也就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我感谢蒋南翔校长:记得55年教育部首次派出高校教师进修代表团赴前苏联进修,全国一共二十多个名额,给予清华5个,有四名都是已有很大成就的系主任一级的老教授.。另一名就是我,当时我还不到30岁,是一名提拔不久的讲师。记得刚到莫斯科不久,南翔校长带队来苏联考察,就住在莫斯科大学和我们同一个楼里。一天晚上南翔校长单独接见我:告诉我说清华大学准备发展新专业,准备参与国家计划中的尖端工程,这次派我出国希望我努力学习,希望我多关心世界前沿的新兴科技,回国后为建设清华做出更大的努力。这是我第一次出国,我永远记住南翔校长的嘱托,永不忘记自己出国的重任和学校对我的期望。所以三年里我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学习。.因为我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与勤奋,我的导师(拉波特诺夫院士).在一次小组会上,对大家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努力的学生:.因此他建议我准备在莫斯科大学答辩博士学位。那个年代我国获得苏联博士学位的只有唯一的一人,就是清华前校长高景德教授。
58年底正是国内开展大跃进的年代,清华大学要创办我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解沛基书记代表学校给我发出电报,要求我立刻回国参加建系工作。当时我面临一个很难的抉择,我的学位论文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申请答辩的等待中,导师和大使馆的负责人都为我婉惜,他们愿意帮我向国内申请延迟一个月,等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再回国,我也思想斗争过,这时候我马上想起了南翔校长临行前的嘱咐。我立刻想到,学校需要我的时候到了,是学校培养我,送我出国深造,今天学校有困难,急于用人,我怎么可以向学校提条件呢!于是我决定立刻回国,临行前导师为我开了证明。证明我已达到苏联博士的水平(我至今保留这份有价值的资料,他不仅证明我的学术水平,也包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觉悟)我告别了我的导师,同学,背着两麻袋的科技书籍,乘了六天六夜火车回到祖国,回到清华园,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离开过清华。
建系初期困难重重:一无经验,二无资源,唯一有的是教师们一颗为党为国贡献一切的决心。我们在几位老教授,(张维.杜庆华,解沛基等)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合力围着同一个目标各显神通。
为适应新专业的需要,我把在苏联学到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年轻教师和学生,在短短六,七年中,给学生和年轻教师开出8门新课,培养了一大批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和7名研究生,经过大家的努力,为我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的创建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十年浩劫以后.真是百废待兴,一切的一切都得重头来起.当时组织部要重新调配各级干部,我的老师们由于年龄,基本都已退出一线工作,我就算是一个有点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了。但我听我家老邻居(当时的校级干部)告诉我.何东昌同志在校务会上提出:不要给黄克智安排行政工作,让他去发挥他的特长。我真感谢我的老领导如此了解我,他知道我没有行政领导的能力。
六十年代初,国务院下达调令从各大学点名调二十多名教师到尖端单位工作,清华就有两名我是其中之一。但南翔校长向上级申请批准由于清华工作的需要改派另一位留苏的副博士前往,把我替换下来,我才得以继续留在清华,从事我热爱的教学科研工作。
文革后期,我妻子陈佩英的工作单位二机部设计院迁出北京,当时我家已有三个孩子,如果两地分居,困难实在难以解决。就想申请调进清华,那是迟群当家的年代,教授在清华地位极低,要想把爱人调进清华,确实是个梦想。为了解决家庭困难,我提出申请调往上海二机部某个设计院工作全家撤离北京,当时清华的人事部门已同意放人。当张维老师知道这个情况时,主动两次找我。希望我们一定再等一等。不久四人帮倒台,由于张先生的努力,陈佩英很快调入清华。从此更坚定了我要把一生服务于清华教学科研的决心。
文革以后,十年的政治动乱使得教师长期业务荒疏,科学知识已大大落后,教师们从农场回到学校连新的文献都看不懂了。我就带领年青教师一起学习追赶,我通过刻苦自学我们缺失十年期间的最新进展,给固体力学的中青年教师开出了五门新课,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从年开始,和力学系余寿文教师一起建立了一个学习讨论班,每周一次,坚持至今已40年。讨论班也从最初的十几位同事交流学习断裂力学的心得,发展成现在的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论坛。这个讨论班对于以后的研究生培养和中青年教师提高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几年老一辈人的辛勤付出,不但保住了力学系,还为今后的茁壮发展奠定基础。
文革以后,改革开放,知识分子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自己已年过半百: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1.我已快到退休年龄,轻轻松松挨过几年,我就可以颐养天年了.要是这样我前半生的努力还没有为国家做贡献就此告老.这样我这一生岂不是白活了.2.当时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需要人才的关键时候.我应该加倍的努力把失去的十几年时间赶回来.同时我一定要坚持锻炼,延长生命多出成果来弥补过去的损失.于是不容置疑,我选择要用我的后半生为国家竭尽全力培养人才。
力学系是保住了.摆在面前的是如何成长.如何强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负起的责任。经慎重考虑,我定下后半生的两个奋斗目标:一是,为清华的固体力学建立一个年青化的、强有力的团队来继承发展清华的力学专业,二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为建设祖国提供骨干.
我们的方针是对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毕业以后送他们出国深造几年,然后动员他们回国发展.例如杨卫,郑泉水,刘彬,冯雪等。我还利用每次出国开会的机会,对已在国外的留学生进行交谈,介绍国内的情况.表达国家对他们的需要,动员他们回来建设祖国,例如庄茁,方岱宁还有陈常青,也算是我们从兄弟单位接受过来的.还有冯西桥就是清华自己土生土长的老牌清华人.他们现在都是力学界的骨干,正在努力拼搏成长.有些当年的学生现在已经是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了。
近几年因我年事已高团队成员基本建立,我就退出一线,潜心做我的研究工作,当年的青年现在都已成长,经他们经营管理,清华固体力学又欣起了第二个高潮.我们近几年引进了好几个优秀的年青教师,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千青,优青和杰青,我们称之为几只小老虎..总之我的第一个目标已基本实现.目前的清华固体力学专业已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团结,向上的力学团队.
我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年建立固体力学博士点,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点之一。在最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辛勤耕耘的基础上,经过12年的时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他们年富力强,构成了在四个分学科方向的中坚指导力量。在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的同时,青年教师迅速崛起,成为学科在清华跨世纪发展的主力。
在-年第一阶段的12年中,这个团队共授予博士学位55人,硕士学位人,博士后出站6人,他们中不少人在学科的基础研究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任务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博士生在获得学位以后也在教学、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研的高水平与高水平博士生培养相互促进,总结的成果为《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年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唯一的一项工科特等奖。在此基础上经过第二,三代年青教师的进一步努力和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成果》项目获得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委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博士生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或相关学科中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年以后的十余年期间,全国实行选出每年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为止力学学科共评出33名其中清华固体团队就有13名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奖励。不少高质量的文章在国际国内著名杂志上发表。几只所谓的小老虎,个个都是千青或优青他们每年都获得不少国际及国家级学术奖励。固体力学专业自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培养出上千名的研究生,他们都属于目前我们国家科技、教育,工业界的骨干力量,为建设祖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为止我在清华的两大奋斗目标已基本完成.。自从58年力学系成立以来的60年力学系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过程。
现在我也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在清华工作70年的成果。
我本人53年入党,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我培养的研究生已超过百名。拿到博士学位的有近70名。他们目前都在祖国各条战线上起着领军或骨干作用。我培养的学生中已有5名获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三名是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我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95%以上是我五十岁以后的成果。专著七部,我一生获得学术奖励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国际重要刊物奖励6项。年我获得清华大学:首届突出贡献奖,这个奖的级别虽然不高,但是对我来说它的分量最重,因为它是清华大学对我一生工作的肯定。
在科研方面,我一生从事过固体力学的九个领域的研究。ppt1。60岁以前每十年更换一次领域;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七十岁以后我改为五年更换一次。我要求自己每次更换都要取得相当的新成果。所谓更换,实际上是扩大和发展。虽然我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但绝大多数课题都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限于时间我只介绍我的早、中、晚期的三项成果,即第一、第五、和第九领域。
我的第一个领域是《壳体理论》,用我们的理论成果解决了两个难题,涉及我国13个行业上千亿元量大面广的通用设备的合理设计与安全性。ppt2。一个难题是换热器管板的设计方法。ppt3。我们从3年开始研究,证明我们的方法显著优于美国方法。ppt4。难题一的成果年被纳入国家标准,ppt5。在我国成功运用了近40年。ppt6。晚18年以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才把类似的设计方法列入他们的规范。另一个难题是压力容器大开孔接管设计方法。ppt7,8。国际上不管哪个国家的规范只适用于开孔率0.3以下的小开孔。ppt9。我们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规范适用的开孔率达到0.9.ppt10。我们两次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杰出论文奖。ppt11,12。颁奖人国际压力容器理事会Widera主席评价我们“对压力容器和管道方面做出了重要的、世界级的贡献”,“不仅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各国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方法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ppt12,13。我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价“大力提高了我国压力容器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压力容器设计规范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在中期研究过我的第五个领域《相变力学》,ppt14。成果被编入美国著名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理论手册,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研究和工程设计,为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美国一个医疗器械公司总裁评价“奠定了心血管植入器件的疲劳和耐久性设计的力学理论基础。在数十年中由我们公司基于给理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应用于心血管支架等产品,产值超过数十亿美元。”我在后期我的最后一个,即第九研究领域“石油力学”,是在我85岁参加院士大会听了刘延东副总理报告中谈到美国近年在页岩油开发取得的巨大进展以后,响应她的号召而开始的。ppt15。经过5年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为石油工程师接受并采用,还需继续努力。
回顾我在清华的七十年,是我一生的年华,我与清华固体力学一同成长,我有幸参加清华力学系,建系,创业,保系,发展的全过程。清华是我的根,力学系是我的家。我把这里的年青人当作自己的孩子,团队的茁壮,年青人的成长,都是我一生的期望。也是我一生付出成果的回报。
清华如此厚待于我,所以我早就下决心,我要把我的每一分热量发光在清华。自从当了院士以来,有好几处兄弟院校。邀请我去兼职(实际是挂个名)给我非常优厚的待遇。我没有一处答应过。因为我是清华人,做好清华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的第一任务。
我永远记得前辈的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和期望。现在我已老了,已过90岁了。我尽力动员我的儿子黄永刚回来帮助清华(他是目前国内外力学界年青的精英,目前已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美国培养的诸多学生中有25名博士生和博士后是中国学生,其中已有17名回来报效祖国。这批学生都极为优秀,有3名杰青,6名优青,2名青千,2名求是青年奖,和国际工程协会科学奖等等其中回到清华工作的占多数。记得十几年前,他被国内某名大学邀请去兼职,当年我们老两口在美国,听到这个消息。她母亲特地打电话回国。要求他首先考虑清华,并且告诉他只要你父母还在清华,你必须优先服务于清华。我们儿子很孝顺听话。果真谢退了别的学校。现在他在清华已经合作快20年了他一年回来至少5,6次,有一年回来10次。他回来帮助这里的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向,申请项目,包括项目,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新知识,进行合作研究。
我完全拥护国家的院士退休政策,我今年已退休:退休以后我将有更多时间来做我的研究工作。同样我也还是会继续关心我们这个集体。下面我再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康:
回顾我的七十年工作,成果还比较丰富,这与我的健康有绝大的关系。我深信“健康是成功之本”这个真理。
我体会若要自己能成才,能多出成果,前题是要活得健康,活得寿长。我从40岁开始每天坚持锻炼,已50余年,至今我仍然每天早晨坚持一个小时锻炼身体(在住宅小区器械上做20分钟的热身,再到球场打网球40分钟)。我总结一个经验,坚持锻炼最好有两个条件。一是兴趣,一定要在运动中产生兴趣。做任何事都一样,学习,搞研究都要有兴趣才能挖掘体能和智慧的潜力。经过努力才会成功。第二是最好有一个一起锻炼的团队,有一个好的团队,就会产生坚持的动力。
我开始锻炼仅仅是为了健康,曾经选择过跑步,打太极拳,游泳,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使我不能坚持下去。直到72岁时我选择了打网球,这一次选对了。它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清华老年网球协会。有七八十个老年球友,感谢学校拨给我们两片最好的球场。这是一个团结友好的集体。球友们自己选举网协干部管理球场,轮流做庄。除了打球,我们还经常有集体活动。每当球友70,80,90岁大生日时,我们都要集体庆祝。我在打球以前体重75公斤,打球一年以后体重降为64公斤左右,而且十几年都不变,打球以前的血压,血脂。血糖都超标,打球以后都得到了控制。以前我的肚子好大,站直了看不见自己的脚。现在你们看我是不是很苗条啊!打球让我获得了健康,增添了友谊,增添了快乐。现在我一天除了工作,想的就是打球。每天最关心的就是明天的天气预报。
我的晚年过得非常幸福。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而对于我来说,还有这么好的两个团队。一个是团结向上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固体力学团队。一个是使我快乐健康的网球团队。
最后我以我在去年90岁生日时,我家老伴总结我的4个亮点.来结束这个发言。她说我老黄:
他是勤奋的一生,5岁上学20岁大学毕业,一生都是清晨4点半起床工作.从不浪费点滴时间。
他是成功的一生,因为他把点滴时间汇集起来用在他的科研教学事业上成果丰硕。.
他是幸福的一生,因为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三个孩子上进孝顺.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进入美国顶级学校(老大麻省理工,老二哈佛,老三斯坦福)获得博士,大儿子黄永刚已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快乐的一生,因为他有那么多敬重和爱戴他的朋友和学生.
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团队和一个快乐的网球团队。
这一切都基于他有一个较健康的身体
最后我总结一句话:健康加勤奋使我一生没有虚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