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力容器 >> 压力容器发展 >> 老核电新技术,新的监测技术能否保持核电站
年2月,在俄亥俄州戴维斯-贝斯(Davis-Besse)核电站的一次例行检查中,检查人员在反应堆的压力容器(即封装放射性堆芯)的坚固钢筒盖上发现了三条裂缝。
其中一条裂缝位于驱动控制棒进入反应堆堆芯以控制核反应的装置外壳上。起初,这些需要修复的裂缝显得并不是非常的严重——直到工作人员在开始修复裂缝的时候感觉到了晃动,这意味着:出大问题了。
控制棒的外壳轻微偏移,这本来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它应该被反应堆容器的厚达15厘米的钢壁所环绕。在工人们调查时,他们在靠近外壳的钢材上发现了一个大小差不多相当于美式橄榄球的空腔。这个空腔使得保护反应堆容器加压室内部及其放射性堆芯的金属厚度不足1厘米。如果容器在反应堆运行时受压断裂,那么堆芯的冷却水将会通过这个洞涌出。这样重大的“冷却剂流失”事故可能导致堆芯严重受损。为了维修该容器,厂方以大约6亿美元的费用安装了一个新盖。
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和电厂的调查认定,早在年,控制棒装置上就可能出现了小裂缝。到年前后,反应堆内部的酸水通过裂缝渗出,并腐蚀了环绕压力容器的钢壁;在工作人员发现金属损耗之前,酸水已经腐蚀了钢材7年。核研究人员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缓慢、稳定的降解作用随着核电站的老化而变得更有可能发生。在日常运营中,构成反应堆安全壳结构的坚硬钢材和混凝土会受到辐射轰击,并承受高温和高压。时间一长,即使是最坚固的材料也会被削弱。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后,世界各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其核电厂的安全性。在核电占国家电力供应总量20%的美国,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