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力容器 >> 压力容器资源 >>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特检新体系中国市场监
编
者
按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对特种设备安全进行检验检测的技术机构或组织。特检机构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力量。当前,特检机构存在检验力量不平衡、检验能力不充分、激励机制不科学、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特检机构改革,必须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安全思维的底线原则依法治理,明确改革目标,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内部管理,构建有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人民满意的特检新体系。
特检机构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力量
特种设备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
特种设备安全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索道、游乐设施、场内机动车辆等重要装备、设备。截至年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35万台。其中长输管道是石油天然气进口的重要输送途径,总里程累计约为2.31万千米。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生活用的燃气大部分通过长管拖车运输,通过气瓶存储。电站锅炉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装备,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比达到73.23%,发电总量高达.7亿千瓦时。电梯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游乐设施是全国2.2亿少年儿童快乐成长不可缺少的设施。可见特种设备对人民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特种设备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关乎党的执政地位。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具有群死群伤以及影响面大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受害家庭造成巨大痛苦。例如,年8月11日,湖北省当阳市马店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生爆管事故,22人死亡、4人重伤。年11月22日,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特检机构是特种设备安全的“守护神”
特检机构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特检安全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负责技术支撑和检验检测相关工作,特种设备生产、安装、使用、维修企业(组织)分别承担相应责任。具体而言,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省市检测研究院(分院)或特种设备检测所等市场监管部门所属的特检机构,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设立的内部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的特检机构共同承担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任务。截至年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综合性检验机构个,其中系统内检验机构个、其他检验机构个。
特检机构是特种设备监察和检验检测的技术机构,是特种设备安全的“守护神”。特种设备性能受材料、结构、加工工艺、安装工艺、使用方法、使用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失效机理复杂。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在制造、安装、使用、维修等过程的各环节。比如,在年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中,发生在使用环节的占79.45%,发生在维修检修环节占11.42%发生在安装拆卸环节占7.31%,发生在充装运输环节的占1.37%,发生在制造环节的占0.46%。为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特检机构应运而生,负责对特种设备的生产(加工)、安装、维修改造、使用等全过程,对原材料、结构强度、加工施工工艺等重点要素进行定期检验。
构建中国特色特检机构新体系
现有特检机构改革模式
目前国内特检机构改革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特检机构改为一类事业单位,如湖北省特检机构改革、广东省特检机构改革。二是完全将特检机构改为企业,如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转企。三是将特检机构分为三类,许可与事故调查回归公务员行列,法规、技术研究部分回归事业单位,检验检测部分改为企业。如河北省特检院。四是特检机构与计量、标准化研究机构合并为一个事业单位,如大连市特检机构改革。五是省内统管的改革模式,如江苏将省院与各市级院合并为一个法人(南京市特检院除外)。六是部分特检机构仍然保留二类事业单位的性质,如中国特检院。七是部分改为企业,部分保留为事业单位,如青岛市特检院分成两部分,即公益性企业—青岛市特检公司,公益性事业单位—青岛市特检院。上述几类情况各有利弊。特检机构改革原则
一是坚持立足中国特色的原则。特检机构改革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具有年的特色文化历史,人民群众具备自己独特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具备独特的国情和政情。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改革应顺势而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着力解决特种设备检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我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提出我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特种设备安全关乎每一个家庭,关乎美好生活的实现与保障,特检机构改革必须把人民放心不放心作为重要原则,必须把是不是确保提升特种设备安全作为准则,必须以是不是最大限度激励特检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衡量的尺子。
三是坚持安全底线原则。特种设备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特检机构改革必须以不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系数为重要指标,必须以人民持续增加安全感为改革方向。同时稳定是改革的基本要求,全国有6万余名特检机构职工,确保职工的稳定,确保职工得到改革的红利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是坚持依法治理原则。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共识,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必须依法而为,不能盲目而动。为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国家先后出台了《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特检机构改革必须考虑上述法规的要求以及后续衔接问题。
五是坚持党掌控大局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特检机构也不例外,必须加强党对特检机构的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确保各级党组织在机构改革顶层规划、方案实施、应急处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想工作、组织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确保改革稳中有进,改而不乱,朝着目标方向前进。特检机构改革目标
推进特检机构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必须把握好特检机构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特检机构改革,必须明确责任定位、合理设置机构、强化能力提升,最终做到人民群众满意。
一是明确责任定位。特检机构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力量,是政府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的主要抓手,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主体,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主力军,是世界特检技术同行的主角。
二是机构设置合理。特检机构必须因地制宜,国家级特检机构、地方特检机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偏远地区,应区别对待。
三是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特检机构技术研发及检测能力必须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立一支专业配备科学合理、世界领先、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具备开发检验检测需要的在线检测技术、实时检测技术,开发相应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检测技术及相关标准,成为与ASME、TUV等世界著名机构齐名的特检机构。
四是人民群众满意。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特检机构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不少特检员长期两地分居,每年出差在天以上,特检机构改革必须留住人才,拓宽人才发展的空间。同时,特检机构自身要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客户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特检机构现状
一是检验力量不平衡。特检机构隶属关系按照地域划分,业务也基本按照地域或者行业划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特种设备分布存在很大差异,特检机构发展极不平衡。国家院与地方院、集团的业务范围往往通过行政规章以及特种设备的种类、等级等划分,地方研究院(所)则是按照区域进行业务范围划分。特检机构之间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检测资源难以共享,造成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检验力量明显不足,而另一些地区检测资源浪费。例如,一些发达地区人均监管设备达三、四千台,不堪重负,而欠发达地区集体任务都不饱和。
二是检验能力不充分。特种设备检验需要对材料的特性、环境适应性等有深入了解,需要智能化监控、在线检测、无人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手段,但目前基本停留在停机检测、事后检测的水平,检验时导致大量特种设备停车、停产检测,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本着安全考虑,对特种设备寿命的预测往往按最大安全系数确定,提高了使用成本,浪费了大量设备。
三是激励机制不科学。在当前改革过程中,部分特检机构成为一类事业单位。特检机构不向用户收费,由政府买单,特检人员工资主要为固定工资,减少了激励部分,干多干少一个样,降低了检验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检测任务重、检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僵化的分配模式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使有限的检验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是政府监管力度较弱。目前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通过资质许可或认可、资质年审、飞行检查等手段实施。由于人员有限,一个省级特检机构仅4至6人,是否检验过、检查多少关键件、难以跟踪和核实、少检、漏检以及报告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小型特检机构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
特检机构改革设想
特检机构模式多样化
一是形成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共存,全国性检验机构与区域性检验机构互补的总体格局。在边、少、穷地区,特种设备安全应当由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负责,实行全额拨款,使特检机构能够养活自己,留住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特检机构可以采取事业单位差额拨款的管理模式,既可以保持一支相对稳定的特检队伍,又可以激发创新动力,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同时鼓励企业从事特种设备非法定检验工作,增强特检力量;鼓励企业成立企业内部的特检机构,取得相应资质后可开展企业内部的特种设备检验工作。
二是建立国家特检应急队伍。以中国特检院为主体,成立全国性特检院,在西部、边远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成立分院,主要承担特种设备监察的技术支撑任务,承担边远、欠发达地区特种设备法定检验任务,承担特殊检验以及重大政治任务的安全保障工作。
三是推行特种设备安全险。推行特种设备强制险和商业险,强制险根据特种设备的种类按照一定数额缴纳,特种设备商业险由特种设备使用和所有单位自愿缴纳,缴纳数额依据特检安全评价机构的评级以及商业保额而定。这样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除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外,由保险公司依据责任认定赔偿全部或部分经济补偿,从而减轻企业负担。由特检机构履行保险第三方评价机构职能。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法定检验资质管理。特检机构检验检测资质审核不但不能放松,而且应当加强管理,把好资质授权关。建立特检机构信誉体系,根据检验项目、历次评审、问题改进等制定一套信誉考核办法,作为资质许可的条件。加大飞行检查的随机性和抽查比例,加大现场抽查力度,根据发现问题情况给予信誉扣分或吊销资质的处罚。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设立全国特检投诉电话,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是加强法定检验收费管理。特检事业是公共事业,不能完全市场化,既要照顾特检机构和特种设备拥有者、使用者的利益,又要考虑国家利益。因此,特检服务应采用国家定价或指导价的方式,防止特检市场的过度恶性竞争,导致特检机构恶性发展。
三是强化特检机构法律责任。应当加大特检机构在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责任,向特检机构传到压力,突出一把手和党政组织成员的职责,实现内部责任的层层传导,逐级强化管理。加大特种设备事故检验责任的惩罚力度,依据国家法律从严惩处,督促特检机构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检验质量。
四是构建良好检验市场环境。应当逐渐建立特种设备检验大数据系统,定期更新强检目录,发布风险预告,由企业自主确定社会化检验的产品和项目,实现非强检产品检验的市场化,非强检特种设备完全由供需双方根据需求签订合同,政府不干预。优化特检机构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夯实特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考核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管理制度、HSE体系管理制度、党建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检验质量,确保各项工作的溯源性和可靠性,使各项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特检机构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特检机构检验人员、科研人员、科技资源管理人员的培养,促进队伍能力可持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召开检验人员与科研人交流会,创新途径,解决实验室和检验现场发现的问题;开展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强化专业科技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挑选懂技术、会管理和敢管理的人才从事科技资源管理工作。
三是深挖资源潜能。实验室是特检机构开展科学、公正、公平检验的重要基础,应加强能力提升工作。加强顶层规划,形成国家级实验中心、区域级检测中心、基层综合实验室和流动实验室相结合的多层级实验室建设体系,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强化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和成本化管理,不断发掘实验室潜力;盘活现有资源,形成实验室联盟的组合能力。
四是完善奖励机制。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促进发展、激发创新的助推器,特检机构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可行的奖励制度,未来还需要不断优化。建议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行、群体奖励与个体奖励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多措并举,增强特检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宫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