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力容器 >> 压力容器发展 >> 氨制冷系统压力容器换热器设计生产资质证
1、遵循标准
国内项目容器、换热器设计、制造、检验、试验等要求应严格遵循GB/T.1~.4《压力容器》、GB/T《热交换器》、TSG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NBT《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国外项目有要求时,遵循TEMA、ASME、API等标准。
压力容器、换热器设计资质证书2、设计使用年限
容器及换热器的设计使用年限可参照HG/T《钢制化工容器设计基础规范》执行,考虑到压缩机(除易损件外)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20年,容器、换热器(除易损件3、容器型式
1)分离器宜采用立式丝网分离或立式叶片分离型式。根据不同的安装要求,可采用裙座或支腿等支撑型式。
2)省功器宜采用卧式、丝网分离型式;支撑宜采用鞍座型式。
3)储槽、中间储槽采用卧式;支撑宜采用鞍座型式。
压力容器、换热器设计资质证书4、容器容积
1)正常运行时,分离器无液体析出,但在制冷系统开车或其它非正常工况可能存在短期内有大量液体析出的工况,应在分离器设计阶段考虑该工况。以下为考虑该工况的推荐方案:液体析出量按照分离器最大气体流量的30%考虑,不作为分离器选型设计依据,仅按此考虑液体停留时间,从最低液位LL到停机液位HL的液体停留时间不小于8分钟。
2)当省功器后气相设置气液分离器时,计算时可变液体面积比可不大于0.8;当省功器后气相不设分离器时,可变液体面积比不宜大于0.5。省功器从最低液位LL到停机液位HL的液体停留时间不小于5分钟。
3)当制冷系统停机时,蒸发器中液体不储存在储槽中时,储槽的液体充装量按15分钟压缩机出口流量计算;储槽中液体充装量不应超过储槽容积的80%。当制冷系统停机时,需将蒸发器中液体导入储槽中时,储槽的液体充装量除按上述因素考虑之外还应考虑蒸发器中液体容积。
4)中间储槽液体充装量为各分离器液体析出量之和,从最低液位LL到停机液位HL的液体停留时间不小于8分钟;中间储槽的气相空间不应少于20%。
5、容器结构
1)容器底部液体出口处应设置防涡流挡板。
2)容器的气相出口应设置气体出口挡板或丝网。
3)进入分离器的气相管口、防喘振回流管口应设置防冲挡板。
4)进入储槽、中间储槽的液相管口应采用插底管;插底管应设有支撑。
5)省功器入口(介质为气液两相)应设计为带有除沫器结构(插底管结构不合适,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6)当人孔设在距离罐底1.5m以上高度时,容器内壁宜设置梯子、把手。
7)容器上人孔、手孔、检查孔的设置按HG/T《钢制化工容器结构设计规定》执行。
8)容器上管口的设计应根据装置的进料、出料、排污、放空、吹扫、仪表检测、水压试验等需求设置,且在气相、液相应各设计至少一个备用口,以便临时使用,备用口上应安装切断阀或盲法兰。
6、换热器型式
压力容器、换热器设计资质证书1)冷却器宜采用卧式固定管板结构,气走壳程,水走管程。
2)冷凝器宜采用卧式固定管板结构,气走壳程,水走管程。
3)过冷器宜采用U型釜式重沸器,卧式,被冷却液体走管程。
4)不凝气体分离器采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立式,不凝气走管程。
7、换热器设计要求
1)壳程根据介质温度选择碳钢或低温碳钢。
2)当管程介质为水时,按照循环水氯离子含量选择不同的不锈钢材质。
3)管束(包括管板和折流板)的设计制造应符合I级管束要求。
4)冷却器换热面积余量应不小于最苛刻工况的10%;冷凝器、过冷器换热面积余量应不小于最苛刻工况的20%。
5)壳程入口宜设置防冲板。
6)过冷器气液两相进料时,应从管束上方或壳体侧面进料,并设置防溅板保证气液两相能够分离,同时要注意出料口应尽可能远离进料口。过冷器釜内应进行液位控制。
7)换热器计算所使用的程序应能对换热器的机械性能或可能存在的振动问题作出检验,最终计算结果应不存在可能的振动情况。
#压力容器许可证怎么办理#氨制冷管道系统设计、焊接施工单位办理GC1或GC2压力管道资质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