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力容器 >> 压力容器市场 >> 贵州本科教育质量革命质量为本培育
近年来,贵州纵深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大力实施“双万计划”,不断优化学科和学位点布局,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内涵发展。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贵州各高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建设,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创新,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专业建设成效日益显著,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为大学生成长护航 公共管理类大类专业分流如何做出选择?专业学习应该如何进行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是什么? 贵州财经大学级公共管理学院的李琬钰在刚进入大学时有些困惑,对公共管理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她,在专业选择上仍有些迷茫。“直到我上了冯应斌老师的《土地资源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我进一步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学习方向。” 在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李琬钰一样,每个学生在大二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择专业及想要跟随的导师。此后,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思想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全程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过去一年,李琬钰和导师冯应斌交流频繁,不仅收获了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建议,还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各类竞赛和实训基地实践。 “现在我们对虚拟仿真实验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最近,李琬钰正忙着与同学们一起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冯应斌老师作为导师,与同学们一起深入沟通、探寻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验示范+实践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核心技能,为学生继续深造和胜任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打牢基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冯应斌老师介绍,贵州财经大学本次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四大能力”架构需求,已初步构建起了“1个大类基础”(公共管理大类基础课程群)+“1个技术支撑”(土地资源管理技术支撑课程群)+“2个特色方向”(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产管理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并将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整个培养过程,较好地支撑了具有“公共精神,融经管,有技能”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田野史学“第二课堂”丰富教育实践 照相、测绘、文字记录,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同学们在叶成勇老师的带领下,走出传统课堂,走进田野,开展田野史学特色课程“第二课堂”。 寻觅古迹、读碑识字、拜访村民、查找文献,同学们跟随着叶成勇老师学习科学调查、记录、整理的方法,逐村地毯式调查乡土历史文化。
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文化调查(受访者供图)
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文化调查(受访者供图)
“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工作方法、技术和理念,但这些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张世鑫通过实践教学,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苗族刺绣是文化也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活态“文物”。“这和在课堂上通过文字和图片学习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观察、记录、调研,张世鑫真实地感受到民族文化在生活中以丰富的节日、祭祀、婚姻、丧葬等活态形式传承下来,对贵州多民族的乡土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会。
“以田野史学为基本理念,坚持课堂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村落调查研究为切入点,搜集整理乡土历史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这为历史学新乡土人才培育寻求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人叶成勇说。
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人叶成勇带领学生开展田野史学“第二课堂”(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来,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将“田野”作为第二课堂,以“校县合作”“高校与地方学校的合作”等方式书写村落文化志和编纂乡土教材。与地方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新乡土人才的培育,以贵州传统村落为实践调查点,实施“一个社区博物馆、一本村寨志、一部新家谱、一部乡土历史文化纪录片、一本乡土教材”建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与长顺县、关岭自治县、晴隆县、台江县等各级政府合作,通过调查实践,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拍摄图片、录制视频、制作拓片。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贵州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打通四年本科教学全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层层推进,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特色发展和优势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虚实结合”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在压力载荷相同的情况下,哪种形状的容器所需板材厚度最小?”在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同学们正一边观察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一边通过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完成系列实验操作。 “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我们通过虚拟仿真的教学手段模拟真实实验过程,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构建的多元实践教学体系。”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负责人田蒙奎介绍,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周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进行生产操作。“这让我们能熟悉了解生产操作中的操作顺序及各种仪表的操作方法,对生产操作的流程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课堂上,书本上的零件和仪器统统“活”了起来,所有抽象的知识点都变得具象化。
贵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同学们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受访者供图)
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通过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面向典型化学工程的单元操作、工艺模拟、3D漫游以及典型过程装备的结构展示、拆装、过程装备安全等,完善专业培养平台。同时学院还建设了磷酸一铵的半实物实训装置,能开展工艺及过程装备以及控制的实习实训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平台基础。 “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贵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还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瓮福集团、七冶建设集团压力容器公司、贵州特种设备监督检测院等业内标杆企业及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围绕硬件平台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建设内容,贵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按照新工科、新国标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不断持续改进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策划岳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肖知潞 编辑岳振 刘娟 编审杨仪施昱凌